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深圳市机关事业单位雇员管理试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8 20:05:28  浏览:988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深圳市机关事业单位雇员管理试行办法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市机关事业单位雇员管理试行办法

(2004年6月2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33号公布 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控制行政运作成本,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及其雇员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及其雇用的雇员。
   本办法所称事业单位,是指经市、区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但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
   本办法所称雇员,是指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在核定编制和员额内,以合同形式雇用的人员。
   第三条 雇员的管理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雇用雇员。
   第四条 雇员依照本办法和雇用合同履行工作职责,其权利义务参照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市政府人事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人事主管部门)主管本市雇员管理工作。区政府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在市人事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管理权限负责本区所属单位的雇员管理工作。
   政府机构编制、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配合人事主管部门做好雇员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分类和配置
   第六条 雇员分为高级雇员和普通雇员。
   高级雇员是指市政府为提高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特定需要而决定雇用的高级专业人才。
   普通雇员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因承担阶段性任务、专项任务,或完成单位内部工勤辅助性工作而雇用的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普通雇员的具体岗位,由市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市人事主管部门确定,并予以公布。
   第七条 行政机关高级雇员由市政府雇用;事业单位高级雇员由事业单位雇用,所需费用由雇用单位自行解决。
   普通雇员由本机关、事业单位雇用。
   第八条 雇员占用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因承担阶段性任务、专项任务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临时性机构或者新增编制员额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部门应当在下达编制员额的同时,根据单位工作性质的需要确定雇员的编制员额。
   高级雇员的具体数量,由市政府根据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
第三章 雇用程序
   第九条 雇用雇员应当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具体办法由市人事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 雇员应聘人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
   (二)愿意履行雇员义务;
   (三)符合规定的资格条件。
   高级雇员的应聘人应为在其专业领域有突出造诣,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的专家学者。
   普通雇员岗位要求具有专业技术资格或者执业资格的,应聘人应当具备相应资格。
   应聘工勤、辅助性岗位以外的其他普通雇员的岗位,应聘人应当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第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雇用高级雇员,应当拟定雇用方案经人事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由市人事主管部门发布招聘公告,并会同雇用单位进行考核;拟雇用为行政机关高级雇员的,报市政府决定雇用;拟雇用为事业单位高级雇员的,由事业单位决定雇用。
   第十二条 机关、事业单位雇用普通雇员应当拟订雇用计划;雇用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招聘雇员的方式、理由、雇员人数、雇员的专业和条件、雇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和基本报酬。
   第十三条 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从事工勤、辅助性工作的普通雇员,应当将拟订的雇用计划报人事主管部门同意后,由雇用单位组织公开招聘。
   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其他普通雇员,应当将拟订的雇用计划报人事主管部门核准,由人事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聘,并分别参照公务员、职员录(聘)用的有关规定由人事主管部门或由其委托雇用单位组织笔试、面试和体检。
   第十四条 普通雇员由雇用单位根据岗位要求以及考试、考核、体检结果,确定拟雇用人员并签定雇用合同。
   雇用单位应当将包括雇员基本情况在内的雇员名单分别报人事主管部门和机构编制部门备案。
第四章 雇用合同
   第十五条 雇用单位应当与拟雇用人员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定雇用合同。
   行政机关高级雇员由市政府授权行政机关与其签定雇用合同。
   第十六条 雇用合同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合同当事人;
   (二)雇员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或者雇员的主要工作任务;
   (三)雇用单位提供的工作条件;
   (四)雇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五)合同期限;
   (六)违约责任;
   (七)雇用单位和雇员约定的其他内容。
   雇用合同标准文本由市人事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雇用合同的期限由雇用单位根据雇员的岗位任务确定,但每一雇用期最长不得超过3年;合同期满依据本办法续签合同的,最多可以续签2次,每一续签的合同期不得超过3年。
   雇用单位首次雇用的雇员,可以规定试用期,但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试用期包括在雇用期限内。
   第十八条 雇用合同期满或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合同即行终止。
   雇用合同期满,双方愿意续聘的,可直接续签雇用合同。
   第十九条 雇用合同经双方协商同意,可变更或解除。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雇员可以单方解除雇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依法服兵役的;
   (三)雇用单位不履行合同,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侵害雇员合法权益的。
   雇员单方解除雇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前30日告知雇用单位。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雇员不得单方解除雇用合同:
   (一)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所承担的任务未完成或者尚无人接替的;
   (二)所从事工作涉及绝密、机密信息,并在规定的保密期限内的;
   (三)与雇用单位在知识产权、科研成果归属问题上有争议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雇员违反前款规定单方解除雇用合同给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二条 雇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雇用单位可以单方解除雇用合同:
   (一)连续旷工超过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的;
   (二)因违反纪律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因失职、渎职、营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四)有违法、违纪行为,不宜继续在雇用单位任职的;
   (五)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雇用条件或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
   (六)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七)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且不服从另行安排的;
   (八)因机构编制发生变动以及其他签订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雇用单位因前款第七项、第八项情形之一而单方解除雇用合同的,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雇员本人。
   第二十三条 雇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雇用单位不得解除雇用合同:
   (一)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二)女性雇员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三)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5—10级伤残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解除雇用合同的,雇用单位应向雇员给予经济补偿金:
   (一)经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的;
   (二)因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解除合同的;
   (三)雇用单位因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七项、第八项的规定解除合同的。
   经济补偿金依据雇员履行现行雇用合同的年限计算,每满1年支付雇员1个月的月工资,不足1年的按1年计。
   前款所指月工资以雇用合同解除前12个月本人的月平均工资计算;不足12个月的,以实际工作月的月平均工资计算。
第五章 工资和社会保障
   第二十五条 政府对雇用单位的雇员工资制度实施宏观管理,由人事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普通雇员的员额和岗位核定各单位普通雇员的工资总额。
   第二十六条 行政机关高级雇员的工资待遇,由市人事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税务、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等部门拟订方案,报市政府确定;事业单位高级雇员的工资待遇,由雇用单位自行确定。
   普通雇员的工资,由雇用单位根据雇员岗位的性质、工作量等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普通雇员的加班工资、节假日工资的计算按照有关劳动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雇员享有休假权,具体标准按照有关劳动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雇员按照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参加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综合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享受有关保险待遇。
第六章 考核和职业发展
   第二十九条 雇用单位应当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对雇员进行考核,建立以雇用合同为基础,以试用期考核、年度(教学单位为学年度,下同)考核和雇用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第三十条 雇员的考核以雇用合同为依据,根据雇员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
   高级雇员由市人事主管部门会同其雇用单位进行考核,其他雇员由雇用单位进行考核。
   第三十一条 雇员考核分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
   雇员年度考核和雇用期考核的结果,作为雇员续聘、工资、奖惩的依据。
   雇员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的,解除雇用合同。
   第三十二条 雇员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应当给予奖励:
   (一)在工作中有发明创造、提出合理化建议或者管理有方,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二)防止或者避免严重事故,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三)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中,开拓创新,在工作岗位上做出重要贡献的;
   (四)有其他突出成绩的。
   第三十三条 对雇员的奖励,按公务员和职员奖励的办法实施。
   雇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 普通雇员履行雇用合同满1年以上,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考,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聘)用。
   机关、事业单位普通雇员履行雇用合同满1年以上分别录(聘)用为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可不再实行试用期。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雇员与雇用单位因雇用程序或雇用合同的履行、解除、考核、工资待遇等发生争议的,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处理。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员的婚姻是否应按现役革命军人婚姻问题处理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员的婚姻是否应按现役革命军人婚姻问题处理的批复


1962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61年11月9日〔61〕法民字第299号函已收悉。关于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员的婚姻问题是否应按现役革命军人婚姻问题处理,我们意见如下:国务院1961年8月20日国公杨字第133号通知指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一支军事部队。凡在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服务的警士,都应当作为服现役,其家属应当享受和军属相同的待遇;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干部的家属,也应当享受和现役军官家属相同的待遇。依照国务院上述通知的精神,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员的婚姻问题应按现役革命军人婚姻问题处理。


海南省职工工伤保险暂行规定

海南省政府


海南省职工工伤保险暂行规定
海南省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职工因工伤残后的基本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工伤保险是指职工在工作和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或患职业病时获得医疗护理、医疗照顾和一定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
第三条 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及职工必须积极搞好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省有关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的法规和规章,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 工伤保险,按照单位和社会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二章 实施范围
第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范围内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内联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统称单位)的职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学徒工、见习人员和农民轮换工(不含民工),本省驻军中没
有军籍的固定工、合同工,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招用的合同工和临时工。
第六条 国营农场和乡镇企业的职工工伤保险办法,可分别由省农垦总局和各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参照本规定拟订,报省社会保障委员会审核,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 保险金的征缴和使用
第七条 社会保险机构支付的工伤待遇费用依靠单位缴交工伤保险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解决。
工伤保险费的缴交率根据行业工作性质、劳动工作条件和危险程度的不同,按工资总额(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计算,下同)的不同比例征缴(详见附表一)。
第八条 工伤保险费由企业计入生产成本,行政、事业单位在行政事业费中列支。工伤保险基金及管理服务费免征税、费。
第九条 工伤保险费按季征缴。各单位须于每季度第一个月月末前缴足本季度工伤保险费。缴纳办法可由社会保险机构委托银行代为扣缴,转入其工伤保险基金帐户。工伤保险基金由社会保险机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结余留用。
第十条 单位须按季度提供本单位每月的职工人数、名单、人均工资总额,社会保险机构在经过核准并对其安全生产状况进行检查后,方可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第十一条社会保险机构按收缴的职工工伤保险费总额提取百分之三作为管理服务费开支。
各市、县社会保险机构征缴的职工工伤保险基金,在提取管理服务费、扣除当月应付给职工的工伤保险费用后,全部上缴省社会保险机构,供全省调剂使用。
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接受地方财政、审计部门和工会的监督。
第十二条工伤保险基金用于经营,须经省社会保障委员会批准。

第四章 工伤保险管理
第十三条各级社会保险机构应主动配合劳动安全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的检查、宣传、教育工作,以减少工伤事故发生。如发生工伤事故,应按本规定向伤亡职工及其供养亲属提供伤亡保险待遇。
第十四条各单位必须认真落实工伤预防措施和医疗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止工伤事故发生。
第十五条职工因工受伤后,单位必须积极组织抢救,同时通知社会保险机构,并在十天内将工伤报告书抄报社会保险机构备案。逾期不报者,由所在单位按本规定待遇支付费用。
第十六条成立各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由各级劳动、卫生、民政行政主管部门和工会及医疗、社会保险机构的有关人员组成。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暂设在劳动行政主管部门。
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有关医务人员,对职工因工受伤和患职业病后的劳动能力作出鉴定。
第十七条劳动鉴定委员会负责督促检查单位和医院对工伤职工的抢救和职业病检查、治疗,确定医疗终结。根据医疗技术鉴定小组对工伤人员的医疗鉴定,确定丧失劳动能力程度,并签发《因工伤残鉴定证明书》;复查残废状况变化并相应变更残废等级,指导职工康复工作,完成其他
劳动鉴定工作。
第十八条各单位应有专人负责劳动鉴定工作。有条件的,可成立劳动鉴定小组,由单位领导和劳动工资部门、工会负责人及医务人员等组成,负责组织工伤抢救治疗、工伤档案管理和协助各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的工作。
第十九条工伤医疗终结后一个月内,劳动鉴定委员会应确定伤残等级(程度)。社会保险机构根据单位申报和伤残鉴定材料,在十五天内发给享受工伤保险证件,由本人或其直系亲属,凭证领取本规定规定的医疗费用和补贴。丧失领取条件的,由社会保险机构及时收回证件。对不符合
享受工伤保险的,社会保险机构在一个月内给予答复。
第二十条对于当年没有发生工伤事故,安全生产搞得好的单位,社会保险机构可从单位当年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总额中提取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给予奖励。

第五章 因工伤残界定与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一条 职工因下列情况之一造成负伤、残废或死亡的,享受本规定规定的待遇:
(一)从事本职工作,执行领导指定或同意的工作;
(二)从事与本职工作有关的科学研究、实验、发明创造或技术改造工作;
(三)紧急情况下虽未经单位领导指定而从事对单位有利的工作;
(四)在本单位的工作区域内工作时,遭受意外事故或灾害;
(五)从事抢险救灾或其他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工作;
(六)因职业病(符合卫生部发布的有关职业病的规定)导致死亡或永久性完全残废;
(七)按正常路线上下班或因公出差期间,非因本人责任而发生事故。
第二十二条 职工因下列情况之一而造成伤亡的,由所在单位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处理:
(一)由于疾病、分娩、流产以及因此施行手术或由于医疗事故所致伤残或死亡;
(二)蓄意加深伤残程度或无理拒绝接受医生检查诊断;
(三)无证驾驶机动车辆所致伤残或死亡;
(四)由于吞食药物或饮酒所致伤残或死亡;
(五)非前条规定条件的地震、洪水、雷电、火灾、战争、核辐射等造成死亡;
(六)无证上岗操作发生伤残或死亡;
(七)违反操作规程所致伤残或死亡。
第二十三条 职工因工负伤治疗期间的待遇:
(一)职工因工负伤治疗(从抢救到指定医院治疗或医院提出转院),其医疗费用(包括抢救治疗费用和住院费),由社会保险机构支付;就医路费由单位负担;住院期间的膳食费由本人负担三分之一,单位负担三分之二。
(二)职工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工资照发,由本人所在单位支付。治疗期一般不超过一年,特殊情况可经社会保险机构批准后延长。
(三)职工工伤治疗终结,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定为残废,必须定装假肢、镶牙和配置轮椅、拐杖等康复器具的(配置康复器具应限于辅助生产劳动及日常生活必须),经劳动鉴定委员会批准,其购买安装费用由社会保险机构负担,但总额不超过残废补偿金的百分之十五。
(四)职工在工伤医疗期间,单位不得除名、解雇、解聘、辞退和终止劳动合同。医疗终结后确定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康复后尚能工作的固定工和合同工,由原单位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
第二十四条 职工工伤确定残废后的待遇:
(一)因工负伤医疗终结后,按劳动鉴定委员会发给的《因工残废鉴定证明书》,根据残废程度的不同,享受不同的因工残废待遇(在尚未制定统一评残标准前按附表二执行)。
(二)被鉴定为永久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由社会保险机构根据其残废程度(详见附表二),发给一次性的补偿金和按月发给残废补助金。残废补助金按本人所在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七十五发给。其中饮食起居需要人护理的,由社会保险机构按本企业起点工资标准发给护
理费。
(三)永久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在达到退休年龄后仍享受工伤待遇的,不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四)永久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其补偿金由社会保险机构一次性支付(详见附表二),不另按月支付残废补助金。
(五)旧伤复发者按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六)未开展工伤保险前的工伤伤残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职工工伤死亡的待遇:
(一)职工因工伤死亡后,由社会保险机构发给丧葬费和一次性直系亲属抚恤费。丧葬费按人民币一千元标准发给。一次性直系亲属抚恤金标准为:有供养直系亲属的发给人民币五千元,没有供养直系亲属的发给人民币三千元。
(二)职工因工死亡后,其生前实际供养的直系亲属由社会保险机构按月发给生活补助费,直至受供养人失去受供养条件时止。生活补助费的标准为:户口在城镇的,每人每月六十八元;户口在农村的,按城镇标准的百分之八十发给。不论城镇或农村,发给受供养人的补助费合计不得
超过本人生前的月工资标准。孤老及孤儿的生活补助费按城镇标准的百分之一百三十发给。生活补助费标准根据工资和物价变化情况定期调整。
(三)因工死亡被授予烈士称号的,其一次性抚恤金仍由民政部门按有关规定计发。

第六章 罚 则
第二十六条 按本规定应参加而不参加工伤保险的,以及逾期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单位(含企业提供的银行帐户托收不到的),除如数补足应缴的工伤保险费外,另按日加罚滞纳金。其数额为欠缴部分的千分之二,罚金全部并入基金。逾期一个季度以上不缴纳的,在欠缴工伤保险费期
间所发生的工伤事故,由单位按本规定待遇支付。
第二十七条 单位有意隐瞒伤亡事故真相,提供假数据资料的,社会保险机构可视其情节轻重,处以该单位应缴年工伤保险费总额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要求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职工或其供养的直系亲属,有意隐瞒确定待遇的必要情节或拒绝配合事故调查,以及无故拒绝治疗、检查的,社会保险机构暂不支付有关费用。对虚报假报的,其冒领的金额要如数追回,并处以相同数额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者,如因违法犯罪,在服刑和劳动教养期间,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在劳动教养期满或刑满释放后,可继续享受原待遇,但已停发的工伤保险金不予补发。
第三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工伤保险基金。违者,除责令限期如数归还外,视情节轻重,追究直接责任者和负有直接领导责任者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 按本规定应参加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其职工或工会组织可向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投诉,由受理的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二条 因工负伤的职工或因公伤亡职工的亲属,对单位和社会保险机构确定的保险待遇及作出的处理决定有异议时,按照劳动争议和行政诉讼的有关程序解决。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在本省工作的外籍员工,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员工,是否参加本省的工伤保险,按企业合同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由省社会保障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
附表一:
海南省职工工伤保险费缴交费率
----------------------------------
|分| |每月缴纳按月|
| | 按 工作 性质 划分 |人均工资总 |
|类| | 额%计 |
|-|-----------------------|------|
|1| 商业、贸易、饮食服务行业、邮电、环卫 |0.5% |
|-|-----------------------|------|
| | 冷冻、自来水、盐场、橡胶、食品厂、纺织厂、 | |
| |服装厂、饮料厂、酱料厂、罐头厂、糖厂、酒厂、 | |
|2|面包厂、皮革厂、造纸厂、玩具厂、电子、包装、 | 0.8% |
| |园林、工艺、医药、粮食加工、卷烟、印刷及其他 | |
| |轻工业 | |
|-|-----------------------|------|
| | 小五金加工、航运、交通运输、印染厂、水电维 | |
|3|修、建筑材料、家具厂 | 1% |
|-|-----------------------|------|
| | 搬运起重、水泥厂、砖厂、机械厂、水泥制品厂、| |
|4|金属结构、机器制造、煤炭、采掘、造船、汽车装 | 1.2% |
| |配维修厂、石油化工、锯木厂、管道安装、塑料制 | |
| |品、乡镇企业中的来料加工、电镀石灰厂 | |
|-|-----------------------|------|
| | 建筑、井下作业、高空作业、深水作业、采石厂、| |
|5|石油钻井、钢铁、火柴、炮竹厂、勘探、锅炉、煤 | 1.5% |
| |气生产加工储存、矿山、粉尘作业、有毒气体作业、| |
| |放射性作业单位 | |
----------------------------------
附表二:
因 工 伤 残 补 偿 表

---------------------------------------
|编 | |丧失工 | 补偿金额 |
| | 伤残部位及程度 |作能力 | (元) |
|号 | |百分率 | |
|--|-----------------|----|-----------|
| | | | 一次性补偿3750 |
|1 | 由于外伤神经受损致残瘫呆或半 |100%|元另按本人所在地 |
| |身瘫痪永久性不能恢复者 | |上年度社会平均工 |
| | | |资的75%按月付给 |
|--|-----------------|----|-----------|
|2 | 由于外伤、脊骨神经受损致下身 |100%| 同 上 |
| |瘫痪永久性不能工作者 | | |
|--|-----------------|----|-----------|
|3 | 由于外伤致永久卧床者 |100%| 同 上 |
|--|-----------------|----|-----------|
|4 | 双目失明者 |100%| 同 上 |
|--|-----------------|----|-----------|
|5 | 其他部位受伤致永久丧失工作能 |100%| 同 上 |
| |力者 | | |
|--|-----------------|----|-----------|
| | 头部外伤而有后遗症,如外伤性 | | |
|6 |瘫痪及其他神经症状不能治疗和丧 |100%| 同 上 |
| |失工作能力者 | | |
|--|-----------------|----|-----------|
|7 | 丧失两肢(指手腕或踝关节以上 |100%| 同 上 |
| |分离丧失) | | |
|--|-----------------|----|-----------|
|8 | 颅骨骨折合并重度脑挫伤残留脑 |100%| 同 上 |
| |症状不能工作者 | | |
|--|-----------------|----|-----------|
|9 | 一手臂(自肩以下)永久性丧失功能| 75%| 17250(不另支付|
| | | |工资,以下同) |
|--|-----------------|----|-----------|
| | | 轻微情况 | 35%| 8050 |
|10| 肩关节僵硬|----------|----|-----------|
| | | 最恶劣情况 | 55%| 12650 |
|--|-----------------|----|-----------|
|11| 一上臂(自肩肘间以下)永久丧失 | 70%| 16100 |
| |功能 | | |
---------------------------------------

续表1
----------------------------------------
|编 | |丧失工 | 补偿金额 |
| | 伤残部位及程度 |作能力 | (元) |
|号 | |百分率 | |
|--|-----------------|----|------------|
|12| 一下臂(自肘部以下)永久丧失功 |65% | 14950 |
| |能 | | |
|--|-----------------|----|------------|
| | |轻微情况 |30% | 6900 |
|13| 肘部关|------------|----|------------|
| | 节僵硬|最恶劣情况 |50% | 11500 |
|--|-----------------|----|------------|
|14| 肘与腕之间 严重损伤致 |60% | 13800 |
| | 永久性残废 | | |
|--|-----------------|----|------------|
|15| 手腕及指永久丧失功能 |60% | 13800 |
|--|-----------------|----|------------|
| | |轻微情况 |30% | 6900 |
|16| 腕部关|------------|----|------------|
| | 节僵硬|最恶劣情况 |40% | 9200 |
|--|-----------------|----|------------|
|17| 一手之四指(含拇指)永久丧失功 | | |
| |能 |50% | 11500 |
|--|-----------------|----|------------|
|18|一手之四指(不含拇指)永久丧失 |40% | 9200 |
| |功能 | | |
|--|-----------------|----|------------|
| | |两节永久性丧失功能 |30% | 6900 |
| |拇 |--------------|----|------------|
| | |一节永久性丧失功能 |20% | 4600 |
|19| |--------------|----|------------|
| |指 | 指尖割断但无伤 | | |
| | |及骨胳 |8% | 1840 |
|--|--|--------------|----|------------|
| | | 拇指之指骨关节 | 4% | 920 |
| |下列|--------------|----|------------|
|20|关节| 拇指指骨与掌骨 |8% | 1840 |
| |僵硬|间之关节 | | |
| | |--------------|----|------------|
| | |拇指上述两关节 |12% | 2760 |
|--|--|--------------|----|------------|
| | |三节永久丧失功能 |11% | 3220 |
| | |--------------|----|------------|
| |食 |两节永久丧失功能 |10% | 2300 |
| | |--------------|----|------------|
|21| | 指尖切断但无伤 | | |
| | |及骨胳 |4% | 920 |
| |指 |--------------|----|------------|
| | | 一节永久丧失功能 |7% | 1610 |
----------------------------------------

续表2
----------------------------------------
|编 | |丧失工 | 补偿金额 |
| | 伤残部位及程度 |作能力 | (元) |
|号 | |百分率 | |
|--|-----------------|----|------------|
| | | 食指近指尖之指 | | |
| | |骨关节 |2% | 460 |
| |下 |--------------|----|------------|
| |列 | 食指近掌之指骨 | | |
|22|关 |关节 |3% | 690 |
| |节 |--------------|----|------------|
| |僵 | 食指指骨与掌骨 | | |
| |硬 |之间关节 |4% | 920 |
| | |--------------|----|------------|
| | | 食指上述三关节 |9% | 2070 |
|--|--|--------------|----|------------|
| | |三节永久丧失功能 |11% | 2530 |
| | |--------------|----|------------|
| | 中 |两节永久丧失功能 |8% | 1840 |
|23| |--------------|----|------------|
| | |一节永久丧失功能 |5% | 1150 |
| | 指 |--------------|----|------------|
| | | 指尖切断但无伤 | | |
| | |及骨胳 |2% | 460 |
|--|--|--------------|----|------------|
| | | 中指近指尖之指 | | |
| | |骨关节 |2% | 460 |
| |下 |--------------|----|------------|
| |列 | 中指近掌之指骨 | | |
| |关 |关节 |2% | 460 |
|24|节 |--------------|----|------------|
| |僵 | 中指指骨与掌骨 | | |
| |硬 |之间关节 |3% | 690 |
| | |--------------|----|------------|
| | |中指上述三关节 |7% | 1610 |
|--|--|--------------|----|------------|
| | |三节永久丧失功能 |8% | 1840 |
| |无 |--------------|----|------------|
| | |二节永久丧失功能 |6% | 1380 |
|25|名 |--------------|----|------------|
| | |一节永久丧失功能 |4% | 920 |
| |指 |--------------|----|------------|
| | | 指尖切断但无伤 | | |
| | |及骨胳 |2% | 460 |
----------------------------------------

续表3
----------------------------------------
|编 | |丧失工 | 补偿金额 |
| | 伤残部位及程度 |作能力 | (元) |
|号 | |百分率 | |
|--|-----------------|----|------------|
| | | 无名指近指尖之 | | |
| | |指骨关节 |1% | 230 |
| |下 |--------------|----|------------|
| |列 | 无名指近掌之指 | | |
|26|关 |骨关节 |2% | 460 |
| |节 |--------------|----|------------|
| |僵 | 无名指指骨与掌 | | |
| |硬 |骨之间关节 |2% | 460 |
| | |--------------|----|------------|
| | |无名指上述三关节 |5% | 1150 |
|--|--|--------------|----|------------|
| | |三节永久丧失功能 |7% | 1610 |
| | |--------------|----|------------|
| |尾 |二节永久丧失功能 |5% | 1150 |
| | |--------------|----|------------|
|27| |上节永久丧失功能 |4% | 920 |
| |指 |--------------|----|------------|
| | | 指尖切断但无伤 | | |
| | |及骨胳 |2% | 460 |
|--|--|--------------|----|------------|
| | | 尾指近指尖之指 | | |
| | |骨关节 |1% | 230 |
| |下 |--------------|----|------------|
| |列 | 尾指近掌之指骨 | | |
|28|关 |关节 |1% | 230 |
| |节 |--------------|----|------------|
| |僵 | 尾指指骨与掌骨 | | |
| |硬 |之间关节 |2% | 460 |
| | |--------------|----|------------|
| | |尾指上述三关节 |4% | 920 |
|--|--|--------------|----|------------|
| |掌 | | | |
| |骨 |轻微情况 |3% | 690 |
|29|损 |--------------|----|------------|
| |伤 |最恶劣情况 |8% | 1840 |
|--|-----------------|----|------------|
| | 腿部(自臀部以下) | | |
|30|永久丧失功能 |80% | 18400 |
|--|-----------------|----|------------|
| | 上 腿 | | |
|31|永久丧失功能 |70% | 16100 |
----------------------------------------

续表4
----------------------------------------
|编 | |丧失工 | 补偿金额 |
| | 伤残部位及程度 |作能力 | (元) |
|号 | |百分率 | |
|--|-----------------|----|------------|
| | |轻微情况 |35% | 8050 |
|32|臂骨关节僵硬|----------|----|------------|
| | |最恶劣情况 |50% | 11500 |
|--|-----------------|----|------------|
|33| 下腿 永久丧失功能 |50% | 11500 |
|--|-----------------|----|------------|
| | |轻微情况 |25% | 5750 |
|34| 膝关节僵硬|----------|----|------------|
| | |最恶劣情况 |35% | 8050 |
|--|-----------------|----|------------|
|35| 一只脚(自踝关节以下)永久丧 |40% | 9200 |
| |失功能 | | |
|--|-----------------|----|------------|
| | |轻微情况 |15% | 3450 |
|36| 踝关节僵硬|----------|----|------------|
| | |最恶劣情况 |25% | 5750 |
|--|-----------------|----|------------|
| | | 一脚五趾永久丧 | | |
| | |失功能 |20% | 4600 |
| |脚 |--------------|----|------------|
| | | 大脚趾两节永久 | | |
| | |丧失功能 |8% | 1840 |
|37| |--------------|----|------------|
| | | 大脚趾一节永久 | | |
| | |丧失功能 |4% | 920 |
| |趾 |--------------|----|------------|
| | | 除大脚趾外每脚 | | |
| | |趾永久丧失功能 |3% | 690 |
|--|-----------------|----|------------|
|38|一目失明 |30% | 6900 |
|--|-----------------|----|------------|
|39|一耳失聪 |20% | 4600 |
|--|-----------------|----|------------|
|40|双耳失聪 |80% | 18400 |
----------------------------------------



1991年11月15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